2025年2月17日下午,"DESIGN ——2025,雾都灵感共振"设计思想聚会圆满举行,一群热爱设计、热爱生活的从业者展开了对设计、对美学的思考碰撞。
采访篇|设计师们的生活哲学
当代人总在追问“理想生活”的答案,十位设计从业者参与对话,他们用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回应——不谈宏大的乌托邦,将目光投向更细腻的日常切片:忙碌的价值、虚幻的梦境、器物的温度,共同编织成一张关于生活的启示录。
“忙有所值,闲有所趣”背后,藏着当代人最稀缺的掌控感。设计师石朝思试图在效率至上的齿轮间辟出一块“自留地”:工作时像匠人般专注打磨细节,闲暇时则化身生活家——或许是深夜煮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或许是周末骑车追逐城市天际线。这种对节奏的主动把握,让每个时间切片都成为可咀嚼的生命体验。
当所有人都在计算投入产出比,设计师马光却为“巴黎梦境”这种看似无意义的事物正名。那个与陌生女孩漫步塞纳河畔的虚幻场景,恰似都市人亟需的“精神留白”。在数字洪流中,我们太擅长用KPI丈量人生,却忘了某些重要的东西恰恰诞生于“虚度”——一次无目的的散步、一场不求结果的对话、一段允许思绪漫游的沉默。这些“无用时刻”,实则是重构内心秩序的密钥。
当快餐式消费让物品沦为即抛型消耗品,设计师刘硕选择用器物对抗遗忘。一把包浆温润的手作木勺、一件随岁月氧化变色的银器,都在诉说着“时间可视化”的浪漫主义。他用这样的方式提醒自己:真正的奢侈,是让生活留有沉淀的余地。
关于这次深度采访,设计师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真相:理想生活不在别处,而在对“此刻”的郑重其事。
漫谈录 | 寻找平衡的第三种可能
当「平衡」成为时代命题,设计师们用实践给出了更细腻的解法。
关于工作与生活,有人信奉「能量守恒法则」——设计师柴若乔认为“真正的平衡不是时间均分,而是能量管理”,比起机械切割24小时,更在意如何让灵感与休憩形成正向循环;设计师冯青瓦用「创作时区」与「生活结界」构建秩序,像切换呼吸节奏般保持专注;而设计师申勤反其道行之,让作品与生活自然渗透,“若反差太大,故事便不够真实”。看似矛盾的逻辑,实则殊途同归:平衡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弹性规则。
面对创意与商业的博弈,设计师们更愿称之为“动态双人舞”。设计师邓劼直言“客户是客观存在,无需强行‘教育’”,与其对抗,不如在需求中捕捉未被言明的共鸣点;设计师易毅则将艺术与商业比作“此消彼长的共生体”,正如光影交织才能塑造空间层次,妥协与坚持的微妙博弈,反而让设计更具生命力。
而关于合作品牌的选择,设计师们不约而同锚定“颜值、品质、可持续”三大坐标。无论是玫瑰岛以极简美学重构空间边界,还是蒂升电梯用技术革新提升人居体验,背后皆是对“长期主义”的默契——好的设计从不是孤岛,它需要与价值观同频的伙伴,共同织就生活美学的经纬。
或许,设计本就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在商业与理想之间,在确定的规则与不确定的灵感之间,寻找那个让一切“刚刚好”的支点。而设计师的价值,恰在于用专业与温度,让第三种可能落地生根。
结语 | 设计是永不竣工的乌托邦
持续六小时的思维碰撞,最终凝结成行业观察者笔记里的一行烫金记录:当青年设计师们开始掌握话语权,他们正用举重若轻的专业态度,在钢筋混凝土间浇筑诗意,将人间烟火淬炼成永恒美学。正如嘉陵江与长江在此交汇却保持各自精彩,这群雾都设计新势力,也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