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至10日,在摩登上海设计周期间,“山海设计汇”设计师联盟于8号会议室内呈现了一场思想激荡的“设计经纬·山海共潮生”主题活动。为期两天的议程中,四场主题分享依次展开,从园林哲学、人文尺度、适老关怀到地域叙事,层层递进,为现场观众与设计师带来一场跨领域、多维度的设计思辨。
朱高峰|园居之所
园林,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当代转译
园居会执行会长、苏州师造设计品牌创始人朱高峰以“园居之所”为题,系统梳理了其多年来在景观规划、酒店与大宅设计中的实践心得。他指出,园林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营造,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当代转译。
他强调“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认为每一处园居都应成为“一幅满载幸福的世界”。在造价、体量、工艺与创意之间寻求平衡的同时,他提出以“气候/环境/建筑的舒适逻辑美学”为基础,融入现代实用生活美学与自然山水语境,最终实现“园居·语境 / 简心·心境 / 情境”这三重境界。
尤为启发的是,朱高峰指出“小花园最难设计”的背后,实质是“业主对生活态度的不确定性”。设计师应从“温度、湿度、光影、气流、水声”等无形要素入手,塑造有形的空间体验。他所提出的“园居门庭—客庭—餐庭—后园居”的空间叙事结构,不仅具有功能性考量,更构建了一条从“遇见”到“回归”的情感路径。
这场分享超越了传统园林设计的技法层面,上升为一种融合东方哲思与现代生活的设计人类学思考,为当代高端人居提供了“以生活之简,融山水之境”的范式可能。
李友友|设计的另一种尺度
微观洞察与情感共鸣
李友友设计的创始人李友友则从更细腻的维度切入,提出“设计的另一种尺度”。他强调,真正的私宅设计不应止步于风格与形式,而应回归到“人”本身——关注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真实习惯,甚至细致到“一束光”的落点。
通过多个案例,他展示了如何借助动线设计优化日常流程,如何以光影变化塑造空间情绪,又如何通过材质与色彩的细微处理提升居住的舒适与温度。他指出,设计的意义不在于制造视觉冲击,而在于营造一种“有温度的生活现场”。
这一理念呼应了当下设计界日益显著的人文转向。设计师不再是空间的支配者,而是生活的理解者与共鸣者。李友友提醒我们,设计的尺度可以很小,小到一束光的感知度、一扇窗的开启方式;但它也可以很大,大到影响一个家庭的情感记忆与成长轨迹。
这种侧重于“用户体验”与“情感设计”的思维模式,为住宅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唯有真正理解生活,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钱治科|适老化设计
一场面向未来的社会设计实践
CIID青岛中心主任、上海全适智科适老产业研究院院长钱治科的分享,将观众的视野从私人宅邸引向更广阔的社会议题——“我们都曾年轻,我们终将老去。”适老化设计不仅是一种专业方向,更是一项社会责任。
他从“为什么学、怎样学、会得到什么结果”三个层面系统阐述了适老化设计的核心要义。他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老龄化进程加速,设计必须回应这一现实需求——不仅关乎无障碍、安全性和功能性,还包括心理认同、尊严维护与社会融入。
钱治科提出,适老化设计不是“特殊设计”,而是“通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以牺牲美学换取功能,而是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真正优秀的适老化空间,应让长者感受到自主与尊重,而非被“区别对待”。
这场分享拓宽了设计师的视野,设计不仅可以服务个体客户,更可参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这是一种面向未来、具备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实践。
周令|重庆设计10年
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对话
作为重庆设计的代表,全联家具装饰业商会设计师委员会重庆办公室主任、CIID中室学重庆室内建筑师中心主任、VD.DESIGN周令装饰设计创意总监周令,以“重庆设计10年的时代对话”为题,回顾了他与这座城市设计生态共同成长的十年。他从个人经历出发,折射出重庆乃至中国设计行业的变迁脉络。
重庆作为一座地形独特、文化鲜明的城市,其设计语言始终带有强烈的地域印记。周令指出,这十年间,重庆设计从最初的学习模仿,逐渐走向自信表达;从追求外在风格,转向内在文化身份的建构。他通过自身作品,展示如何将山城地貌、江城气象、工业遗存等本地元素,转化为当代设计语汇。
更重要的是,他强调设计师应成为“时代的记录者”,既要敏锐捕捉文化基因,也需回应科技、经济与生活方式的演变。他的分享不仅是一场自我总结,更是一封致年轻设计师的倡议书,在设计高速迭代的今天,唯有扎根地域、洞察时代,才能形成真正有生命力的创作。
四场演讲,四个维度,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设计的本质,在于理解并回应“人”的需求——无论是美学意义上的、功能层面的、情感深处的,还是社会未来的。从园林到住宅,从老年社会到地域文化,这些分享拓展了设计的边界,也深化了它的内涵。
真正的好设计,从不脱离生活而存在。它生于山海之间,归于人间烟火。而这,正是“山海共潮生”的真正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