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一场以“观沪·见新”为主题的设计沙龙在重庆玫瑰岛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CIID中室学重庆室内建筑师中心主任、VD.DESIGN周令装饰设计创始人周令,克度空间设计事务所主理人李杨,合壹空间设计设计总监徐欣,光环建筑空间设计设计总监戴华伟,新芮森空间设计彭景,艺琢空间设计创始人张永新,石姿凯建筑装饰设计创始人石姿凯,谭弛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谭弛,杰思空间设计主理人李杰,以及玫瑰岛重庆运营商王永才和宗元丽等业内重要嘉宾。网易新闻重庆家居对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
![]()
沙龙环节中,各位嘉宾围绕9月9日-9月10日参加摩登上海设计周以及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跨领域合作、国际视野和设计师的角色转变等话题展开了深度分享,碰撞出许多精彩的思想火花。
周令:城市交流激发设计新思路
![]()
作为发起者,周令在分享参与摩登上海设计周的体验时强调,重庆设计师应积极拓展与其他城市的交流。他认为,不同城市在设计文化与理念上的显著差异,正是激发创意的重要来源。通过跨城对话,重庆设计不仅能够充分彰显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也有机会博采众长,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精华。周令特别指出,此次以集体形式参与设计周,不仅展现出重庆设计力量的高度团结,也让许多设计师意识到,重庆的设计生态既扎根于深厚的地域文化,又具备与国际接轨的广阔潜力。这种“观沪”之后的“见新”,不仅体现在风格多元化的设计表达上,更反映为思维模式的转型升级——从地域走向全球,从单一视角转向系统性与多维思考。
戴华伟:设计师应走向多元发展,突破传统边界
![]()
戴华伟提出,设计师不应局限于单一领域,而应积极探索多元发展的路径。他认为,现代设计行业正在经历快速变革,仅专注于空间设计可能无法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工艺设计、家具设计等跨领域尝试,不仅能够丰富设计师的个人能力,还可以为其作品注入更多独特性和竞争力。戴华伟强调,多元发展并不意味着偏离主业,而是通过跨界融合提升设计的整体水平。例如,设计师可以通过参与产品设计,更深入地理解材料特性与工艺细节,从而在空间设计中实现更极致的落地效果。这种能力的拓展,也有助于设计师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建立个人品牌辨识度。
谭弛:材料商与设计师协同共创的重要性
![]()
谭弛在发言中着重强调了材料商与设计师之间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她认为,优秀的设计作品离不开材料商在技术、产品和工艺上的支持。材料商不仅是供应链的一环,更是设计创意的实现者。通过与材料商的深度合作,设计师可以更好地将概念转化为现实,尤其是在定制化、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中。谭弛以玫瑰岛为例,指出材料商在提供新型材料和应用方案上的努力,直接影响了设计效果的达成。她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有效让设计师和材料商能够从早期阶段就开始共创,从而推动整体设计水平的提升。
徐欣:保持年轻心态,融入国际视野
![]()
徐欣从参加摩登上海设计周的观察出发,指出中国设计正在加速国际化。他发现,今年的设计周不仅国际展商数量增多,观展的国际友人也显著增加,这表明设计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徐欣认为,设计师应当保持“年轻心态”,主动走出去,通过看展、交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心态不仅是年龄层面的,更是一种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愿意接受挑战的状态。他表示,只有将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设计师才能创造出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作品,从而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客户需求。
张永新:设计回归本能,重视五感体验
![]()
张永新提出了“设计回归本能”的观点,认为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是人的本质,也应当是设计的核心。在现代设计日益技术化、数字化的背景下,设计师容易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而忽略其他感官体验。张永新强调,一个真正打动人心的空间,应当能够唤起人多层次的感知。例如,材质的触感、空间中的气味、光线的柔和度甚至声音的回响,都是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这种回归本能的设计思路,要求设计师更加关注人的真实需求,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
彭景:设计师跨界产品联名的可能性
![]()
彭景从市场趋势的角度提出,设计师可以考虑通过联名款产品实现跨界突破。近年来,许多设计师开始与家居、时尚甚至科技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这不仅扩大了个人影响力,也为设计提供了新的商业路径。彭景认为,联名合作能够帮助设计师跳出传统服务模式,探索更多元的创作形式。同时,这类合作往往具有较高的媒体曝光度和市场关注度,能够为设计师带来品牌溢价。不过,他也提醒,跨界合作需要设计师具备产品思维和市场洞察力,而不是单纯追求曝光。
李杨:拥抱变化,前瞻趋势与落地能力并重
![]()
李杨认为,设计师必须具备趋势观察的前瞻眼光,同时能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行业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需求不断涌现,设计师如果仅停留在现有经验中,很容易被淘汰。他提到,前瞻性不仅意味着关注国际潮流,也包括对本地市场、文化和社会变化的敏感度。然而,仅仅发现趋势并不足够,设计师还需要具备强大的落地能力,能够通过具体的设计回应这些变化。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基础上,是设计师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李杰:感悟与再创造是设计成长的关键
![]()
李杰强调,参观展览、交流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重新创造。许多设计师容易陷入“看过即忘”的误区,但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对所见所闻的消化、反思和再输出。他以上海设计周为例,提到只有能够将观展后得到的启发转化为具体行动的人,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再创造的过程不仅是创意的延伸,更是个人设计语言的沉淀。李杰认为,设计师应当有意识地将外部刺激转化为内在能量,从而形成持续进步的良性循环。
石姿凯:复合型人才是未来设计师的方向
![]()
石姿凯指出,未来设计师需要成为复合型人才,具备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单一的设计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复杂项目的需求,客户越来越希望设计师能够提供从策划、设计到落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这就要求设计师了解建筑、材料、工艺甚至营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石姿凯认为,复合型人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多面手”,而是能够将多种能力整合运用于设计实践中的人。这种整合能力需要通过持续学习和项目积累来培养,是设计师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保障。
宗元丽:材料商应助力设计创新与落地
![]()
作为材料商伙伴,宗元丽从供应链角度探讨了如何支持设计师实现创新。她认为,材料商不仅是产品的提供者,更应当是设计的合作伙伴。通过研发新型材料、提供技术咨询、参与方案优化,材料商可以帮助设计师解决落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创新效果的项目。宗元丽提到,玫瑰岛一直致力于与设计师共同探索材料的创新应用,例如通过定制化产品实现独特的设计效果。她表示,未来材料商需要更主动地融入设计生态,与设计师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
![]()
本次沙龙通过嘉宾们的深度分享,展现了重庆设计行业的多元思考和积极探索。在与国际接轨、跨界融合、重视用户体验的大背景下,设计师和材料商正在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协同、创新的行业生态。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