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七届西部·向西“5+2”人居环境设计双年展于四川美术学院隆重启幕。作为由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及四川大学联合发起并持续推动的学术平台,该双年展已成为西部设计教育与实践领域的重要盛会。在展览之际,我们专访了活动发起人——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的潘召南教授、博导,围绕西部设计的独特价值、双年展的学术定位,以及设计教育在时代转型中的责任与创新,展开了深度对谈。
![]()
西部优势:从“发展汲取”到“再设计机遇”
潘召南指出,西部与东部的发展逻辑存在本质差异。东部在高速城市化与工业化浪潮中,曾长期处于“拆旧建新”的建设模式,传统文脉与历史遗产在“刚性需求”与“市场利益”的裹挟下面临不可逆的损毁。而西部受限于历史条件,发展节奏相对舒缓,反而保留更为深厚的文脉根基、丰富的民族文化与鲜明的地域特质。“西部的优势,在于能够以东部经验为镜鉴,以更为冷静与理性的态度对待历史遗存与环境建设”。潘召南强调,“这并非对东部规模化扩张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再设计’的时代机遇。”
他以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建设为例,阐释设计如何与地域文化相融共生。校园由川美的师生共同创作,并邀请了汤桦、刘家琨等建筑师参与打造出来,他们凭借对艺术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对艺术的热情,创造出迥异于城市化模板的空间形态。“环境育人,比课堂中的教条更具潜移默化的力量”。潘召南指出,“西部设计应立足自身语境,拒绝盲目沿袭东部模式,而要从本土现实需求和人文环境中激发创新动能。”
![]()
“西部向西”:地理方位与文化输出的双重意境
回顾双年展的创办初衷,潘召南坦言,早期西部设计在国内主流话语体系中长期被边缘化。“东部聚焦宏大工程与技术条件,而西部则直面民族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保护与存续等特定议题,”他解释道,“我们需要一个专属平台,探讨适应西部社会需求的设计教育与设计人才。”双年展由此成为西部院校凝聚共识、交流互鉴的学术阵地,旨在超越“技术至上”的单一评价体系,重塑设计的社会价值,进而构建西部自身的设计话语权。
本届双年展以“西部·向西”为主题,潘召南进一步阐释其双重含义:其一,旨在唤起全国乃至国际社会对西部的关注,汇聚更多智力与资源;其二,标志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输出”的文化转向。他认为:“历史上,西方常携技术与资本进入东方;而今天,伴随文化自信与科技实力的提升,我们应以平等姿态走向世界。”这一理念也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相呼应。本届双年展特邀东盟、澳洲等多国参与,致力于构建跨文化对话的线性网络,推动西部从地理概念向文化枢纽跃升。
![]()
教育革新:从技术训练到“人性化”素养的培育
面对人工智能与技术快速迭代的挑战,潘召南提出,设计教育必须实现从“技能传授”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育的转型,这不仅要求学校的专业教学具有一流的水平,同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提出了跨学科的考验。他指出,“学生必须深入实践场域,在动态的社会现场中获取地方性知识,而非依赖静态的图纸、数据模型,进行主观臆想。”
四川美术学院长期秉承“项目带教学、创研促培养”设计教育理念,将实践课题引入课程教学,尽可能的针对课程要求,让学生参与项目策划、设计到实施了解,通过设计协作培养整体性思维与合作意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明事’——掌握应对真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而非仅沦为技术执行者,”潘召南如此强调。
他以严师自居,认为批评是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社会不会轻易包容失误,设计师必须具备抗压能力与自我批评精神,”他直言,“创新往往源于对问题的敏锐觉察,以及突破陈规的勇气。”这种“淬炼式”教育理念,旨在锻造学生面对复杂社会现实时的判断力、纠错勇气与韧性,使其能够成长为人格意志健全的人。
![]()
西部·向西双年展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关乎文化自觉与设计立场的教育实践。潘召南期待,未来双年展能进一步拓展国际对话的广度与深度,推动西部从“地域标签”迈向“文化高地”,以设计为媒介,实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对话与融合。正如他所言:“西部设计的深层意义,在于为世界提供一种有别于东部经验的西部“现代化”发展范式——在传统中寻未来,在区域上注解地方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