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变革与技术演进的双重推动下,环境设计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模式转型。设计已不再局限于视觉表达或功能实现,也不再是单一的审美呈现,而是逐步构建起涵盖人文、技术与市场的复合价值体系。设计不再是空间的“化妆师”,更是问题的“解决者”。围绕行业趋势、技术冲击与设计本质等议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分会秘书长孙晓勇在接受专访时指出,设计行业正从“自嗨式创作”向“综合服务力”全面转型,其本质始终是“服务”,而非“艺术独白”。
![]()
市场需求升维,从“视觉满足”到“系统功能”
“设计始终属于服务业,其核心在于响应并引领市场需求。”孙晓勇强调,过去设计多聚焦于视觉美学,而如今市场需求的维度已显著拓宽。功能不再局限于基础层面,而是延伸至人文关怀、智能交互、健康生态等复合领域。“客户不再仅为‘好看’买单,他们寻求的是在空间中实现功能、情感与价值的共振。”
他指出,这种变化倒逼设计师的能力结构从“图纸表达”向“综合落地”升级。“图纸只是起点,能否在施工中实现毫米级精度?是否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是否理解绿色可持续的实践路径?——这些已成为设计师的必备素养。”孙晓勇进一步强调,设计的价值在于“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以超现实的创造力放大其体验感”。
![]()
AIGC与版权之问,在借鉴与原创之间构建行业规则
面对AIGC技术所引发的“原创性焦虑”与“版权归属模糊”等议题,孙晓勇提出“主动型”与“被动型”两条应对路径。
“原创并非百分之百的‘无中生有’。”他以景观与室内设计为例阐释道:“树并非你的版权,但将其与环境整合所形成的空间序列,可以构成你的版权。”他鼓励设计师通过“发表”确立追溯权,强化“点-面”逻辑——即将具有独创性的“点”通过系统整合,形成具备知识产权的“面”。
但他同时提醒,行业应回归“服务本质”:“设计师的核心能力不在于固守某一版权,而在于持续进化的服务能力。版权意识固然重要,但过度纠结反而会限制成长。我们是服务者,而非孤芳自赏的艺术家。”
![]()
技术替代与人文回归,AI是“工具”而非“主体”
当建模、渲染等基础设计工作逐渐被AI替代,设计的核心价值是否会转向“人文关怀”?孙晓勇给出了肯定答案,并强调“AI是扩展思维的工具,而非替代者”。
他以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精度差异为例指出:“建筑误差以厘米计,室内则须以毫米计。这种实施过程中的‘不可标准化’,正是人文设计存在的土壤。”他认为,AI善于处理“面状需求”,而人文关怀则是应对“点状需求”——那些细腻的、个体的、情感化的空间体验,是技术目前难以触及的领域。
“CAD并未取代手绘,而是解放了设计师的双手。AI同样如此,它让我们有更多精力去关注空间的情绪、记忆与温度。”他总结道。
![]()
在孙晓勇看来,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市场如何变迁,设计的本质始终未变——它是一项服务业,需以敬畏之心面对使用者与时代。“我们并非在做艺术品,而是在为人设计生活。客户需要挂鞋子,你不能强行让他摆鞋子——毕竟,最终使用这个空间的是人。”
当行业从高速增长回归理性发展,设计师能否跳出“自嗨”,拥抱“服务”?能否不仅成为美学的创作者,更成为功能的构建者、情感的联结者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这或许是每一位从业者在时代巨浪中必须回答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