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发展模式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人居环境设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莫敷建在接受专访时,结合2025年第七届西部·向西“5+2”人居环境设计双年展的交流平台,系统阐述了学院在学科建设前沿与人才培养创新方面的深入思考与实践路径。
![]()
从宏大叙事到人文关怀的教学转向
莫敷建院长指出,行业需求的核心演变是从追求形式感与规模的“宏大叙事”,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尺度、社区活力与社会福祉的“精细织补”。这一趋势深刻影响了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他表示:“我们愈发强调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真实参与到社区营造与社会服务项目中。这一过程不仅锤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个人价值认同。当学生深刻理解专业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时,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与创新潜能将被极大激发。”
数字化赋能课程体系建构与教学模式更新
面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对设计领域的全面渗透,莫敷建院长强调了教育主动适应与前瞻布局的必要性。他透露,学院正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优化与课程数字化探索,自2021年至2024年持续对培养方案进行重大迭代。
“技术革新不仅仅停留在工具运用的层面,更引发了对设计流程、工作方法与思维模式的重新定义。”莫敷建谈到,“5+2”双年展这类平台有效促进了各院校在课程探索,尤其是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交流。他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将AI等新技术深度融入教学,使其不仅是辅助项目完成的工具,更成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拓展认知边界的学习方法。学院正积极推进虚拟教学场景与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空间的建设,借助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与教学质量实质性提升。
![]()
构建跨学科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莫敷建院长重点介绍了学院在跨学科、跨专业融合方面的系统化实践。建筑艺术学院下设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和风景园林三个专业,在一年级阶段实行专业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同步打通,旨在夯实学生的专业认知、扩宽学生的专业眼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背景学生的融合展现出积极效应。“我们观察到,文化生与艺术生在‘艺术表达’等课程中,初期可能存在美术基础差异,但通过适当引导,如:强调艺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如肢体、拼贴、数字媒介等),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够被迅速激活。”莫敷建分享道,“文化生的逻辑思维与快速学习能力,与艺术生对形式美的敏锐感知相得益彰。最终呈现的作品展现出多元创造力,难分伯仲。这证明技术并非难以逾越,教育者的核心任务在于观念引导与潜能激发。”
学院自2013年即确立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与当前设计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属性高度契合。莫敷建院长进一步阐释了教学理念从“艺术+工程”到“艺术+工程+科技”的升级,体现了人居环境专业集群向智慧、美丽人居环境专业集群的延伸。在教学团队构建上,学院汇聚了来自艺术学、工学与科技领域的师资,形成了多元交叉的学术共同体,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创新思维是引擎,项目实践是过程,人才培养是目标。我们的教育旨在使学生能够将人文关怀、艺术感知、工程逻辑与科技手段融会贯通,转化为可实施的解决方案。”莫敷建总结道。
![]()
透过莫敷建院长的阐述,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展现出了清晰的、面向未来的人居环境学科发展路径,以敏锐的时代感知回应社会需求转型、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以系统化课程重构推动跨学科融合。其教育实践的核心,始终围绕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卓越人居环境设计人才,为中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居生活品质提升注入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