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科技浪潮与学科边界重构的双重推动下,环境设计专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与转型之中。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邹洲在接受专访时指出,作为一门天然具备交叉属性的学科,环境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从传统的技能训练,转向跨学科整合能力的构建。在此过程中,技术迭代与人文关怀的融合,日益成为专业发展的核心议题。
![]()
环境设计教育的核心逻辑正向跨学科整合转变
环境设计专业自诞生起,便带有鲜明的交叉学科基因。邹洲强调,该专业既不能仅侧重创意表达,也不应局限于技术实现,而应着力构建系统性的跨学科整合能力。“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质决定了其必须建立在交叉型基础之上,”他表示,“它不同于其他更偏重感性思维的艺术学科,而必须融合空间建构、社会行为、生态伦理与技术路径的多维认知。”这一观点揭示出环境设计的本质——它不仅是艺术表达的载体,更是应对复杂人居环境问题的综合方法论。
从手绘训练到数字素养,实现课程体系的嬗变
面对行业的深刻变革,传统课程与新兴课程的融合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邹洲认为,手绘、空间构成等传统基础课程应进行结构性调整:“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高速迭代的背景下,参数化设计、可持续设计等课程需不断强化甚至扩展,而传统基础训练则可逐步前置至入学前阶段。”这种课程重构并非简单的取舍,而是通过优化教学时序,实现本科阶段创新理念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已全面渗透环境设计的全流程。无人机测绘、VR/AR方案呈现、BIM施工管理等技术,正从“加分项”转变为“必备项”。邹洲指出:“技术迭代对环境设计专业具有颠覆性影响,这种颠覆源于其交叉学科背景,使专业不得不在技术演进中持续重构自身模式。”
![]()
AI时代的创意逻辑重构与人文价值回归
随着AIGC技术的兴起,邹洲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AI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创意逻辑的根本转变。“AIGC技术改写了概念生成这一创意核心环节,尽管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它已展现出重塑设计思维的潜力。”他特别强调,设计师的不可替代性在于真正的创造力——“AI会做梦吗?人才会做梦,人才有真正的创造力。”
这一认知促使环境设计的核心价值进一步向人文关怀与系统思维回归。邹洲观察到,国内顶尖院校的研究生课程已明显呈现出这一趋势:“通过基础教学前置,核心课程开始关注设计正义、社会问题解决等议题,并逐步融合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技术终究是手段,而设计的本质是解决人的问题。”
精英化趋势下的未来人才培养路径
针对行业未来走向,邹洲预判“环境设计将走向精英化”。“随着国家建设从增量转向存量,专业人才培养将告别批量化模式,走向精英化发展道路。”他建议青年学子“把握时代脉搏,在技术基础上构建跨学科思维,成为适应未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精英化路径强调三方面能力的整合,技术深耕以保持创作敏感度、行业认知以理解落地逻辑、市场贴近以培养实践智慧。邹洲总结道:“设计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应对复杂问题的思维方法,艺术教育终将走向精英化,经典艺术院校的学生应成为引领行业的精英力量。”
![]()
环境设计教育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技术赋能到人文关怀,从单一技能到系统思维,这一深层次变革折射出时代对设计人才的全新期待。正如邹洲所强调的,未来的环境设计应是技术能力、人文素养与跨学科整合能力的统一体,能够在技术快速迭代中始终坚守设计的本质——通过创造性的空间干预,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并充满人文关怀的人居环境。这一教育模式的转型,不仅关乎学科自身的未来,更关乎设计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