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迭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环境设计学科,从手绘到AI的转型,不仅是设计工具的升级,更是一场设计思维与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边继琛作为亲历者,在访谈中回顾了从手绘效果图到电脑效果图,再到当前AI辅助设计这两次重大技术跨越。
![]()
在环境设计领域,技术的持续演进始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动力,这一过程不仅是工具的简单更替,更是设计思维模式与工作流程的系统性重构。
技术渗透的现状与层次
数智技术在环境设计中已呈现出明显的层次化渗透特征。边继琛主任指出,当前AI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图像处理”环节,基于基础模型与关键词提示,AI可在数分钟内生成效果图,其质量媲美传统长时间渲染的成果。
这一技术效率的提升,标志着设计表达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然而,更深层的变革潜力在于构建完整的AI工作流。边继琛描绘了理想的工作状态:“简单的几条线,勾勒出一个空间,AI便能迅速捕捉语义与提示词,快速理解设计思维。”这种能力将极大解放设计师的创作效率,缩短从概念到表达的转化路径。
在专业实践层面,VR/AR技术已展现出实用价值。边继琛举例说明:“家装领域已广泛采用该技术,先植入效果图,再通过VR提前预览空间效果,无需等待全部完工。”这种沉浸式体验正逐步改变设计师与客户的交互模式。
技术转型的挑战与局限
当前数智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边继琛主任明确指出AI技术存在“不稳定性”问题:“若要将AI生成的图形用于实际落地项目,目前尚不可行,仅适用于前期及扩初方案阶段。”这种可靠性不足限制了AI在专业实践中的深入应用。
![]()
专业工具的缺失构成另一核心障碍。边继琛强调:“垂直领域尚未出现专业AI软件,缺乏针对行业特性的定向工具。”他回顾3D Max确立行业工作流的历史经验,指出当前环境设计领域尚未形成基于AI的有效闭环工作流程。
而技术适用性同样存在局限,边继琛以平面设计为例说明:“设计师视作衣柜的线条组合,在电脑系统中仅被识别为若干线段。”这种语义理解的鸿沟使AI难以准确捕捉设计意图,制约了其在创意过程中的深度参与。
教育领域的应对与转型
面对技术浪潮冲击,环境设计教育正经历深刻转型。边继琛主任透露:“广西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AI辅助应用覆盖率已超过90%。”这一数据反映了数智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程度。
边继琛指出:“正是AI推动了专业界限的突破,若无AI辅助,传统建筑类专业难以顺利转向游戏场景、虚拟空间等新兴领域。”然而,教育转型亦伴随风险。他特别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善用AI作为工具的学生表现优异;值得警惕的是学生沦为工具附庸,失去主体性。”这一观察揭示了技术教育中主体性与工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边继琛提出“协同设计”理念:“将脑海中的构思通过关键词输入AI,经多次生成与提炼,逐步完善设计方案。”该方法强调人类思维的主导地位,将AI定位于创意实现的辅助工具。
未来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关于数智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未来发展,边继琛主任指出了明确方向。首要任务是开发专业化垂直工具,需针对环境设计行业特点,构建能够理解专业符号与表达习惯的AI系统。
![]()
其次,工作流的成熟与标准化同样关键。边继琛回顾3D Max确立行业工作流程的历史,预示AI技术也需形成从概念到落地的完整闭环,他透露各大设计院已设立专门研究所,致力于探索AI在设计流程中的标准化应用。
技术融合将开拓新的可能性,边继琛提及“SIM”与数字孪生技术,表明环境设计正从单一建筑尺度向城市系统尺度拓展,这种多维度整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实际上,数智技术与环境设计的融合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升级,成为设计思维与教育理念重塑的核心驱动力。从手绘到电脑,从BIM到AI,每次技术革新都拓展了设计的可能性,同时引发对设计本质的重新审视。
边继琛主任的观点揭示了一个核心共识,再先进的技术也应是设计师创意的延伸,而非替代。在工具理性与创意感性之间保持平衡,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和谐,是环境设计学科在数智时代面临的核心命题。未来的环境设计,必将走向人类创意与机器智能协同共生的新生态——技术开拓可能性,人类赋予意义与价值。
